论女性主义三次浪潮与奥运会女性项目的演进
【摘要】3次女性主义浪潮和奥运会自身价值观的演化,深刻影响着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。奥运会中女性项目的变化反映了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进程。采用文献资料法,从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过程和3次女性主义浪潮对女性体育参与的影响2个维度,探讨了奥运会女性项目的演进过程。得出以下结论:奥运会女子项目的设置反映了3次女性主义浪潮对女性体育的推动作用;奥运会所追求的男女平等不能仅以女子项目的增加为标准,性别公正是逻辑起点;在第3次女性主义浪潮与日渐功利化的奥林匹克运动影响下,奥运会对性别平等的探索会更加曲折。
【关键词】 奥运会; 体育项目; 三次浪潮; 女性主义; 后现代; 性别公正;
【DOI】
【基金资助】
-
References
[1]张宪丽.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西方女性主义体育理论[J].上海体育学院学报,2011,35(5):32-36.
[2]许宁.性别秩序与奥林匹克竞赛项目[J].体育科学研究,2014(2):62-65.
[3]何佩群.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[N].文汇报,2011-12-26(1).
[4]李银河.女性主义[M].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5.
[5]Tong R.女性主义思潮导论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.
[6]西蒙娜·娜·波伏娃.第二性[M].陶铁柱,译.北京:中国书籍出版社,2004.
[7]张清.性别正义:迈向宪治的社会性别[J].法制与社会发展(双月刊),2009(1):76-83.
[8]R·W·康奈尔.男性气质[M].柳莉,等译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3:97.
[9]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.第十四届:1948年伦敦奥运会[DB/OL].[2007-10-11].http://www.olympic.cn/games/summer/2007-10-11/1276.
[10]许立群,季芳,刘硕阳,等.女运动员增多奥运魅力不减[N].人民日报,2012-06-15(15).
[11]丁洪江,张红学.竞技体育视野下的女性性别认同建构[J].中国体育科技,2012(1):27-31.
[12]宋素凤.性别麻烦: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: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激进性别政治思考[J].妇女研究论丛,2010(1):93-96.
[13]高鹏飞.差异下的平等:女性主义影响下的体育项目设置[J].中华女子学院学报,2012(5):20-30.
[14]董进霞.社会性别,体育和21世纪第三浪潮女性主义[J].体育与科学,2006,27(2):17-18.
[15]李玲蔚.夏季奥运会项目设置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[D].北京:北京体育大学,2007.
[16]熊欢.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[J].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13,36(7):30-35.
[17]刘卓.对等性——“费厄泼赖”的本真含义[J].体育文化导刊,2004(6):19-21.
ISSN:1007-3612
CN: 11-3785/G8
Vol 38, No. 05, Pages 14-18+23
May 2015
Downloads:0